“十一運會”綜合經濟效應分析概要
文章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9-11-23
“十一運會”綜合經濟效應分析 概要 山東大學課題組
第十一屆全運會已于2009年10月28日圓滿閉幕了,從2005年2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復函國家體育總局,同意山東省承辦2009年十一屆全運會,7月19日,經山東省委、省政府批準,十一屆全運會山東省籌委會正式成立算起,從籌辦到圓滿結束,十一運會經歷了四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山東省各級政府和人民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期盼,對全運會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借此良機推動實現山東省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巨大進步。受十一運會組委會的委托,山東大學承擔對“十一運會”綜合經濟效應分析的任務,從2009年5月課題組成立并投入工作,到2009年11月,山東大學課題組初步完成對“十一”運會綜合經濟效應研究工作,下面是研究得到的一些初步結論。 一、第十一屆全運會在山東的成功舉辦,為全運會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十一屆全運會創造了幾個全運史上的第一,為全運會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首先,本屆全運會是歷屆全運會參賽運動員最多的一屆,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屆。全運會參賽總規模約4萬人,其中參加決賽運動員達到10991名。另外,還有包括新聞媒體記者、體育觀摩團、海內外嘉賓等約4萬余人前來山東參會,約20萬名志愿者投入到賽會服務中去,也創下全運會歷史上的新高。 其次,在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規劃建設了全運村,體現了山東做好東道主,讓運動員、來賓和群眾都滿意的辦賽追求,也是山東籌辦全運會的一次大膽嘗試。全運村分為運動員村和媒體村兩個獨立區域。全運村總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共有64幢公寓樓2300多套單元,全方位為運動員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 第三,本次全運會籌辦、舉辦城市遍及山東十七地市,在籌辦舉辦過程中,在山東范圍內組織了影響廣泛的全民健身活動,真正體現和諧全運、全民全運的辦會理念,由此開啟了中國體育與時俱進、和諧發展,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共同繁榮的新時代。趁此良機,山東各地市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獲得巨大突破,接待和舉辦賽事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以實施“一點三線”全民健身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抓手,2006年至2008年,全省各級財政和社會各界投入近20億元,建設大中小型健身工程912個;山東省體育局、發改委、財政廳投入6000多萬元作為引導資金,吸引帶動地方投入6.5億元,建設了2.17萬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二、舉辦第十一屆全運會,為跨入新世紀的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全運經濟是推動山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加速器,是帶動山東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首次改變了國家包辦的模式并引入了商業運作模式,使全運會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轉變,商業化運作模式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全運會的經濟價值倍受關注,全運經濟初現端倪。此后經各屆全運會組委會及主辦城市政府的不斷努力,全運會對主辦城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空前提高,全運經濟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 山東省各級政府和人民抓住全運機遇,把籌辦十一運會與推進城市建設結合起來,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本次山東省舉辦十一屆全運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應,其表現在: 第一,山東省十七地市圍繞十一運會的籌辦、舉辦所進行的包括全運場館建設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生了對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的巨大拉動作用。 粗略估計,從山東省全運會投資啟動至全運會開幕截止, 2007-2009年全運會用于場館建設直接投資(包括全民健身活動場所建設投入)大約150億元人民幣(2007年之前的投入相對較小,因此合并到2007年),大致可以創造250億元GDP,創造8.99萬個就業崗位。2007 -2009年之間,全運場館建設直接投資帶來的GDP增加分別占當年山東省GDP總量的0.25%、0.28%、0.26%,占當年GDP增量的1.75%、1.45%和2.86% 。 考慮圍繞全運場館建設所進行的配套設施建設投入,2007-2009年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加總大約為1000億元,大致可以創造1722億元GDP,創造62.7萬個就業崗位。2007-2009年間,包括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在內的總投入帶來的GDP增加分別占當年GDP總量的1.96%、2.59%和1.13%,占當年GDP增量的13.35%、13.55%和12.06%。 第二,圍繞全運會的籌辦、舉辦進行的投資和建設活動,加快了山東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全運經濟帶動山東建筑產業、體育產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對提升第三產業中的新型服務業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推動力量。據測算,全運會將拉動山東第三產業增速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使第三產業年均增速達到14%左右,高于第二產業增速1.4個百分點。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與全運會相關的旅游會展、商業服務、現代流通和文化體育等一批體現城市功能的現代服務業,受到明顯拉動,以年均10~14%的速度發展,逐步成為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并帶動一批新興服務部門的發展。 第三,全運經濟為擴大山東省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作用,提升山東經濟的品牌效應,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和諧,實現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保增長任務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舉辦全運會不僅使山東直接受益,也對周邊省市產生強大的需求吸引力。大規模的全運投資以及與全運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工業產品,周邊地區其他城市作為山東市場的重要“供應商”,對促進其產業發展和啟動消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測算,山東投資對山東以外地區的影響大約為山東投入的24%。 舉辦全運會為打造山東品牌、企業名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山東企業充分挖掘全運會帶來的品牌效應,大手筆重塑山東企業形象,打造山東品牌。截止2009年10月17日,十一運結成合作伙伴18 家,贊助商6家,獨家供應商8家,供應商 27 家,其中大部分為山東本土企業。十一運簽約資金、物資和服務額超過6億余元,這一數字大大超過了歷屆全運會。另外,十一運會還通過特許經營、指定產品、門票銷售等方式,籌集到可觀的辦賽資金,確保了各項籌辦工作的順利平穩進行。 全運會對舉辦城市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加快環境治理步伐,全面增強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生態文明素養,努力使各個舉辦城市都成為擁有青山、碧水、綠地、藍天的生態城市,這是舉辦全運會帶來的環境遺產。 全運會的舉辦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山東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以全運會的主辦地濟南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在2005年以前濟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落后于山東省的平均數,而在全運會的直接投資和配套投資開始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漸達到甚至有的年份還超過了山東省平均速度,這為金融危機下的保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全運會對舉辦城市濟南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濟南和濟南市民是全運經濟的最大受益者。 全運期間濟南市圍繞全運會的直接投資累計完成68.76億元,會帶來近120億元GDP增長, 創造4.28萬個就業崗位。而全運會公園的建設,使濟南“一城兩區”的中心城布局更加完善, 包括體育設施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前5~8年,在城市形象、市民心態等各個方面亦顯著改善,濟南和濟南市民是全運會的最大受益者。 三、山東省實現全運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需要注意全運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 首先,充分估計全運投資產生的擠出效應。巨大的全運投資產生全運經濟的同時,也放棄了該投資投向其他用途產生的積極效應,因此在計算全運收益時要充分考慮其擠出效應,同時也要求在進行全運投資決策和規劃時,既要保證全運會能夠順利進行,又要做到使擠出效應最小化。 其次,預防全運會后的“低谷效應”。當全運會曲終人散,投資與消費需求驟減,全運場館出現短暫閑置,主辦地的經濟將進入一段“衰退期”,形成所謂的“低谷效應”。所以必須有效地預防低谷效應的產生,將低谷效應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 最后,做好全運場館的綜合有效利用。既要做好場館利用的市場化運作,也要兼顧公用性、社會性功能的發揮。
編輯:曹亮 |
設為首頁 | 聯系方式 | 版權所有:第11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網站技術維護:大眾報業集團大眾網 |